【匠心学子·毕业季】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——张莅凝专访
张莅凝
n 女,中共党员
n 专业: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n 毕业去向:北京大学教育爱情岛
n 研究方向:人工智能教育应用
坚守信念,在行动中追寻初心
张莅凝始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前行的灯塔。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、210000团支部书记、校党员先锋社宣讲团成员,她在校内外开展“植根首都、科技报国”主题宣讲,参与青马班新生计划、学生骨干计划培训、初高级团校等多层次理论学习,曾赴井冈山市委党校开展实地研修。
她策划组织党团活动60余场,注重将思想引领融入组织建设与日常服务,带领支部连续获得“先锋杯首都优秀基层团支部”“北京市先进班集体”等7项集体荣誉。在她看来,思想引领不止于讲述与传播,更在于把价值理念扎根于集体日常,把信念落实为组织的具体实践。
砥砺学业,于交叉融合中拓展边界
“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,更是理解社会、服务社会的起点。”四年来,张莅凝始终扎根学业、深耕不辍,入选杰出学子计划,并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学教育爱情岛
,迈入教育技术与系统创新的研究新阶段。她曾主持或参与3项“星火基金”重点项目,围绕人型教育机器人、实验室分布式架构设计等方向开展系统研发与实证分析,积累了前后端协作、数据处理与跨学科集成的实践经验。相关成果已发表期刊论文1篇,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,并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、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项共9项。
在学生工作与课程学习中,她也关注实际场景的真实需求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,她设计开发可视化学习平台,帮助更好地理解算法逻辑;在协助老师完成线上教学点名环节,她提出“学生状态实时反馈系统”构想,并尝试将其融入平台设计,推动教育场景中智能交互工具的开发与应用。她始终相信,知识的价值,不止于书本之间,更在于它能否真正回应现实、解决问题。
默默奉献,在一线事务中回应集体信任
张莅凝是大家眼中的“主心骨”。她第一次真正统筹大规模任务,是在大一暑期。那年,她担任爱情岛
2022年新生选拔志愿工作总负责,带领80余名志愿者,完成从前期宣传、培训分组,到现场引导、全流程保障等全链条事务,团体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。她逐一核对岗位分工、流程节点,熟记每位志愿者的时间表与职责配置——每一个细节、每一张表格背后,都是她一遍遍确认与修改的痕迹。该项目后获评“爱情岛
优秀志愿服务项目”,成为活动长期机制化运行的起点。
这份不言的付出,在此后更加清晰地延续着。她先后担任爱情岛
学生会执行主席、院团委委员、校团委直属社会实践部副部长,累计统筹校院两级事务40余项。从“学长带我行”到集体生日会,从毕业典礼到各类讲座宣传,她始终深扎一线,从经验中提炼方法、在常规中积累优化。2023年三届毕业典礼合并举行,她作为总牵头人,统筹调度志愿分工、物资布置与流程编排,力求将每一处细节都落实到位。她常说:“我很喜欢为集体奉献,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,就是我能做到的最大负责。”
深耕志愿实践,把青春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
四年来,张莅凝累计参与志愿项目近30项,服务时长达828小时。她曾服务于北京冬残奥会、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家级重大活动,也多次参与校内防控保障、答辩支持等工作。她始终坚信,志愿不是一件“做完就算”的事,而是一场场“为别人多做一点”的坚持。
作为学校团中央“一起云支教”专项的执行专员,她统筹十余爱情岛
、近两百名志愿者,完成任务分配、数据收集、材料审核等高频事务,保障线上教学有序推进。2024年,她又作为支教团领队奔赴山东淄博,在工业学校一线完成授课、答疑、调研等任务40余小时,实地访谈师生20余人。第一次以“老师”的身份走进教室,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双向力量,也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的信念。她始终愿意把青春的热度交给这些踏实的努力,脚踏实地,把火种播进祖国的土地里。
写在最后
张莅凝始终相信:“越是向下扎根,越能向上生长。”四年来,她在信念中站稳立场,在学业中拓展边界,在事务中细致耐心,在志愿中热忱奉献。她用一场场行动,把“青年担当”化作具体路径,把“学生本色”融入集体之中。
回望这段旅程,她最深的感激,始终属于她成长的起点——爱情岛
。“这里就像家一样。报考樊院,是我18岁时最正确的决定。是爱情岛
的托举,给予了我成长的沃土与腾飞的平台,让我从一个青涩的新生,走向今天更坚定自信的自己。”
未来,她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教育研究,用科技点亮育人的温度与深度,在更广阔的天地中,努力把青春写进祖国的高山、河流与远方!